大道至簡
得道之人,會了解大道至簡。
這包括思維不攀附任何概念與架構;
在任何時候,
可以選擇並做到放下所有的概念與架構,
能夠不需要用任何概念與架構定義自己,
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、價值與動力。
因為他們的意義與價值源自圓滿本性。
得道之人也應當享受思維世界的空與寬廣。
外在與內在的架構
有些朋友,在靈修過程中,
慢慢發現外在的靈修架構已經不再適合自己,
所以開始放下。
但內在原有的靈修架構卻抓得更緊。
這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的。
為什麼會抓得更緊?
有時是因為失去了這內在架構,
他們害怕自己會失去所有的意義與價值。
有時是因為他們極度渴望在宇宙中做一個非常重要的人,
所以抓得更緊,甚至添加更多瑣碎的架構,
希望它能為自己帶來更深刻和重大的意義與價值。
但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。
架構替代架構
在尋找內在神性的路上,他們放下了外在架構,
似乎與內在神性更接近了,
但他們並沒有放下多餘的內在架構,觸及自己真正的神性。
他們更用力的抓緊了內在架構,不敢鬆手。
有時,甚至又找了另一個架構,替代原有的內在架構。
切記不要從一個「上主代言人」跳到另一個「上主代言人」。
如此切換不會讓你觸及自己的內在神性。
三個方向的平衡
修行有三個方向:向外、向上、向內。
有些人成功的體驗了外在偏物質的上帝代表,
正在逐漸放下對外在上帝物質代表的執著。
他們開始探索充滿距離感和高遠的上帝,而且還在這個階段前進。
對於內在神性,他們可能尚未真正開始。
如果一個人還在享受「高遠上帝」,並且對物質仍有所執著,
他內在的架構就必須結合「外在上帝」和「高遠上帝」。
如果他過分執著這個架構,
表示他尚未真正觸及自己的內在神性。
如果三個方向的發展不平衡,就會出現不完美的內在思維架構。
最終,對三個方向的上帝都必須有所認知、體驗和了悟。
「本就開悟」
當一個人能夠「認同本性、從夢中醒來,重回圓滿天心」時,
他會知道自己是開悟的。
但是用嘴唸出「我本就開悟」並不會奏效。
對於這四個字,一個人必須心領神會,這句話才是真的。
嘴巴開悟,不等同於「心領神會」,
也不等同於持續的「身體力行」。
而能夠「心領神會」,取決於已有的智慧或悟性。
逼人重複這四個字,只是證明自己的一腔熱血,
可能無法達到自己頭腦中預期的效果。
氣定神閒
也許你感覺世界的局勢非常惡劣,
也許你覺得天災人禍即將到來,
大家如果不趕快開悟,則難逃一死。
「急」是對時間的執著。開悟之人不執著。
「急」可能是對肉身的執著。開悟之人不執著。
「急」可能是對眾生生命的愛護與惋惜,
但如果失去了你自己的安寧,對你的道業並無幫助,
所以適可而止。
「焦頭爛額」度不了眾生。
「一腔熱血、隻手擎天,力挽狂瀾」雖然浪漫,
但可能是「救世主」情結,也許效果不佳。
「教化眾生」是生生世世的道業,不是急驚風。
真善美
在你的修行朝聖之旅途中,
如果「真善美」的領悟與展現開始不平衡,
停下來。重新調整,再次出發。
這三個品質如果不平衡,會阻礙你的道業。
「幽默」是美與真的組合。
開悟的名單中,沒有「憂愁焦慮佛」,
但似乎沒有一個佛缺乏幽默感。
而這幽默感,會顯現在他們的氣定神閒與喜悅之中。
也許,也許你的生命藍圖是「有事弟子服其勞」,
也許,也許你的定命是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。
但是缺乏幽默感,會使你的執行失去效率。
所以,為了你的道業,
尋回你的幽默與會心一笑。
讓你的內在神性展現,
不只是當一個上主的代言人的代言人。